信阳毛尖
裕泰翠剑
六安瓜片
黄山毛峰
开化龙顶
莲峰翠芽

福建安溪隆辉茶业有限...
郑州荟茗芳苑袋泡茶厂
台灣兆能茶業公司
福建安溪朝阳茶业有限...
甘肃恒泰茶业有限责任...
遵义市光玉茶叶商贸有...


信阳市茶叶协会企业标准
来 源:信阳市茶叶协会 发表时间:2004-5-31

    

《信阳市茶叶协会企业标准》
◆ Q/XCXH 001—2001◆

前  言

信阳毛尖茶是特种名茶,国家和河南省均没有专门标准,鉴于信阳毛尖茶生产的实际情况,需要制定标准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范管理,故参照国家绿茶标准,制定了Q/XCXH 001—2001《信阳毛尖茶》。
本标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定义
4 品质要求
5 生产技术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于2001—10—01发布,2001—10—21实施
本标准由信阳市茶叶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信阳茶叶协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王运梅、吕立哲、周应传


信 阳 市 茶 叶 协 会 标 准
信 阳 毛 尖 茶
Q/XCXH 001—200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阳毛尖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信阳市境内茶树新芽、嫩叶为原料,经过毛茶整理、筛分、初制加工、干燥辅以精制加工、再分类、成品包装等工艺制成的可供饮用的信阳毛尖茶叶。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5009.57-1985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7718-19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11680-1989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SB/T10037-1992 红茶、绿茶、运输包装
GB8302-1987 茶 取样
GB8304-1987 茶 水分测定
GB8305-1987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8306-1987 茶 总灰分测定
GB8310-1987  茶 粗纤维测定
GB8311-1987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9679-1988 茶叶卫生标准
GB/T14456-1993 绿茶
GB/T1448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SB/T10157-1993 茶叶感官评审方法
3、定义
 3.1 芽:指芽头,即茶树生长过程中尚未绽开的叶,其外形呈圆锥状,生长在各分支的顶部,且带白毫。
 3.2 嫩叶:指茶树生长过程中尚未成熟的叶片,其色泽嫩绿、尚处在生长期。
4、品质要求
 4.1 等级
信阳毛尖以其鲜叶采摘标准和工艺质量,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特级:谷雨前采一芽一叶,正常芽叶90% 以上。
一级:采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初展,正常芽叶占80-85%。
二级:采一芽二叶,正常芽叶占65-70%。
三级:采一芽二叶及一芽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正常芽叶占50-60%。
制备实物标准样品,为品质最低界限。三级以下茶为等外品。
4.2 感官和理化指标
信阳毛尖茶的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感官指标
信阳毛尖茶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表3
表2 理化指标
表3 理化指标
5、技术要求
5.1 生态环境
5.1.1 大气要求:茶园周围不能有大气污染源,应远离造纸厂、化工厂等有害气体排放的厂、矿,使大气达到无公害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
5.1.2 水源要求: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清洁,无污染,上游无污染源,生产、生活用水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
5.1.3 土壤要求:土壤肥力较高,土壤元素位于正常值区域,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或农药污染。
5.1.4 营造防护林带:在茶园周围种植有利于茶树良好生长的防护林。树种要求速生、抗风力强,如:杉木、马尾松、泡桐等,林带与茶行需隔2m以上,中间开隔离沟。
5.1.5 生态位配置:分乔木——灌木、灌木——草木两层结构或乔木——灌木——草木三层结构,两层结构上层是乔木,下层是茶树,或上层是茶树,下层是草木植物;三层结构上层是乔木,中层为茶树,下层为草木植物。乔木树种选择泡桐、板栗、银杏、桃树等,郁闭度控制在0.35左右;灌木(茶树)主要是选择抗逆性(抗病虫、抗寒、抗旱)好,生长势强,种性纯,发芽早、齐的品种,如:白毫早、福鼎大白茶、信阳10号、龙井43等,种植密度每亩2000-3000丛;草木植物选择花生、豆类、绿肥、中草药、草莓等,种植密度随茶树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
5.2 茶园管理技术
5.2.1 茶叶开采期:适当嫩采,当茶园中有5%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5.2.2 茶树修剪时期:每年或隔年春茶结束后的5月上、中旬进行轻修剪,每隔2-3年进行一次深修剪。
5.2.3 施肥方法
施肥种类:以农家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生物肥和无机肥料,禁止施用有害垃圾等污染肥料。农家肥包括:腐熟的厩肥、人粪尿、沼肥、堆肥、绿肥、饼肥等;生物肥以生物活性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以N:P:K=3:1:1的茶园专用复合肥为主。
施肥时期:基肥施用时间以10月到11月初为好。春茶前的催芽肥在开采前30—40天施用。夏季追肥于轻修剪后进行。
施肥数量与方法:追肥与浅耕除草结合进行,深度10—15cm,数量为每百公斤干茶每年施生物活性有机肥60kg,尿素15kg,分2-3次施用;基肥与深耕结合施入,深度25-30cm,数量为农家肥每亩100kg或饼肥200-300kg配施活性有机肥40kg,并配施适量的钙镁磷肥和钾肥。
5.2.4 病虫草害防治
茶叶基地的病虫草害防治,要以改善环境,保护天敌,控制病虫草害发生,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
5.2.4.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勤除杂草、秋冬季深耕清园、合理施肥和采用适当间作、铺草等措施,控制和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危害。
5.2.4.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有释放或保护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使用活体病原微生物制剂,昆虫病毒制剂及杀菌剂等。注意保护的茶园害虫天敌有:蜘蛛、寄生蜂、青蛙、瓢虫及鸟类等;对茶园的主要病虫防治采取:
a) 防治茶毛虫用苏芸金杆菌(Bt);
b) 防治茶尺蠖用1×1010PIB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液;
c) 防治茶饼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用庆丰霉素等效果较好。
5.2.4.3 物理机械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包括人工捕杀和诱杀两种。对茶毛虫卵块,蓑蛾、卷叶娥虫苞等目标大或危害症状明显的害虫,采取人工刮除的方法防治;对茶芽、小绿叶蝉、茶黑毒娥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利用灯光诱杀。
5.2.4.4 合理使用农药
茶园病虫害在采用其它方法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用化学农药防治,具体应掌握以下几点:
 a)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毒农药品种,达到效果好、用量少、分解快、低残留的要求。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辛硫磷等。
 b) 选用药效期短的农药品种,以确保采摘茶叶无农药残留。
 c) 选用选择性强,对天敌相对无害,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农药。
 d) 合理选择优质农药品种,并交叉使用。
 e) 尽可能使用较低的浓度,以延缓害虫抗性的形成。
 f) 合理确定同一农药的使用频率,一种农药在同一茶园一年内使用一次。
 g) 正确掌握用药时间,根据害虫发生高峰确定重点防治时段。
 h) 选择害虫对农药最敏感的时段施药,一般在幼龄期或若虫期。
 i) 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5.3 茶叶加工、贮藏、包装技术规范
5.3.1 鲜叶采摘
鲜叶采摘要求保持鲜叶芽叶完整、新鲜和清洁卫生,不夹带异杂物。机械采茶时,采茶动力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土壤和茶叶。
5.3.2 鲜叶装运
盛装鲜叶的器具和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严防污染,采下的鲜叶要及时进厂加工,防止日晒雨淋,避免温热、机械损伤或有毒、有异味物质侵害。
5.3.3 茶厂环境与卫生要求
茶厂应建在地势高,空气新鲜、水质好(符合生活饮用水质标准(GB5749-85),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远,无污染,且位于其它工厂及潜在污染源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处,并应重视厂房周围的绿化、净化和美化,提高卫生标准。茶厂厂房、车间应根据制茶作业工艺流程进行合理布局,并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建立环保设施。贮青室要安装换气扇,保持空气新鲜,加工车间要安装排气、除尘装置;包装车间要清洁卫生;车间和机具要经常清扫,保持清洁。
5.3.4 加工机具要求
茶叶加工所使用的机械、用具等设备,必须用不含有污染物的材料制成,在加工过程中及加工结束后,对各种设备场地均应保持整洁、卫生,经常清洗。
5.3.5 茶厂的卫生管理
茶厂要根据茶叶生产实际情况及国家有关标准,制定卫生实施细则和规范,从事茶叶加工和包装的人员,必须经过制茶技术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且经过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才能上岗,并应定期体检。严禁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加工场所。严格执行加工操作规程和食品卫生规定,确保加工茶叶的优质与卫生。
5.3.6   鲜叶管理
进厂鲜叶严格执行验收制度,按原料的质量和等级,分别及时摊放贮青,并有专人管理;贮青室要清洁卫生、阴凉、通风干燥,防止废气、废物污染,防止鲜叶发热红变等。
5.3.7 茶叶产品加工
茶叶产品加工要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摊放、杀青、揉捻、造型、干燥等各道工序,保证和稳定茶叶质量。茶叶加工要尽量采用连续化、自动化等现代生产方式,做到封闭作业,减少直接接触而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在加工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合成色素及其它添加物。
5.3.7.1 鲜叶摊放
鲜叶采摘后,应分级分批依次摊在通风洁净无异味的屋内地面上。摊放厚度5-10厘米,每隔1小时左右轻翻一次。摊放4-6小时开始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5.3.7.2  炒制
a.生锅:炒茶锅口面直径84厘米(亦称牛四锅)。生锅、熟锅并列靠近,均成35℃-40℃倾斜装置。锅台前方高40厘米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米以上,与墙贴合。
生锅起杀青、初揉使用。锅温140-160℃,每锅投鲜叶量500克左右。鲜叶发出“啪啪”轻响声为适度。用茶把(细软竹枝扎成柔软的圆帚)反复挑翻青叶,经3-4分钟,青叶软绵,用把尖收拢于叶,裹条(在锅中转圈)轻揉。动作由轻、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时挑动抖散,反复进行。青叶进一步软绵卷缩,初步形成泡松条索,嫩茎折不断。用茶把尽快将茶叶全部扫入熟锅。生锅历时7-10分钟,茶叶含水量约55%左右。雨、露水鲜叶,火温提高10-20℃,勤翻多抖。嫩叶水分较多,火温稍高,动作宜轻。
 b.熟锅:与生锅并列,规格一致。是做条整形、发挥香气、滋味的关键工序。接纳生锅转来的茶叶紧接操作。锅温80-100℃。开始仍用茶把操作,以把尖团转茶叶,继续“裹条”为主,不时挑散,反复进行,不使茶叶成团块。约3-4分钟,茶条较紧细,茶把稍放平,进行“赶条”,赶直茶条。茶条稍紧,互不相粘时,改用手直接“理条”,亦称顺条或抓条、甩条。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手心为宜。然后于离锅心10厘米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叶从“虎口”甩出,撒开抛到茶锅上沿,茶条则顺斜锅滚如锅心,如此反复进行,茶条逐渐形成紧细、圆直、光润。
“理条”动作敏捷,抓得匀、甩得开、扳得直。抓在手中茶叶,一次只甩出约1/3-1/2,紧接着又抓锅中茶叶,使锅中、手中茶叶顺序均匀不停地抓起、甩出,反复进行。抓条、甩条,根据茶叶嫩度、成条情况和水分含量多少,灵活掌握操作。开始茶叶稍湿,要松抓、高甩、稍轻、慢。中间茶叶稍干,则稍紧抓、稍重而快甩、高甩。后期茶叶较干,则轻抓、低甩、慢甩,避免茶条断碎。抓条动作要敏捷,不紧擦锅面,以防扁条。特级、一级嫩茶叶,生、熟锅过程中操作,宜相对稍轻松,以防茶条色泽不鲜,白毫脱落,影响外形品质。熟锅茶叶达七八成干(含水量35%左右),茶条细紧、圆直、鲜绿、光润,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上。熟锅全过程历时7—10分钟。
 c.初烘:俗称“打毛火”。熟锅陆续出来的5-6锅茶叶(1.5-2千克)为一烘,尽快上炕,散发水分,固定外形。初烘火温80-90℃。每隔5-8分钟翻拌一次。经20-25分钟,茶条定型,手抓茶条,稍感戳手,但嫩茎折不断,色泽鲜绿,稍有清香,即可下烘。含水量为15%左右。
 d.摊凉:初烘后茶叶,在室内及时摊凉1小时左右,厚度30厘米左右。
e.复烘:俗称“二道火”,火温60-70℃。每烘摊叶量2.5-3千克,每隔10分钟左右翻拌一次。待茶条固定,嫩茎可折断,手抓茶叶感到戳手,手捏茶叶即成碎末,便可下烘。复烘时间约需30分钟左右,茶叶色泽翠绿、光润,香气清高,含水量6%-7%。
f.挑剔:俗称择茶。拣出回青、叶片、老枝梗、茶末及其他异物。
g.再复烘:俗称“拉烘”、“打足火”。使茶叶进一步干燥,达到标准含水量(6%),同时可进一步充分发挥茶叶色、香、味。再复烘温度60℃左右,每烘摊茶3-3.5千克,每隔10分钟左右 ,
手摸茶叶有热感即翻烘一次,经25-30分钟,茶叶色泽翠绿光润,香高浓烈,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级、分批摊放于大簸箕,趁余热及时装进洁净专用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室内干燥、低温、卫生的地方。
6、试验方法
6.1 取样按照GB8302执行。
6.2 感观检验方法按照GB/T14487和SB/T10157规定执行。
6.3 理化指标
6.3.1 水分按照GB8304规定执行。
6.3.2 总灰分按照GB8306规定执行。
6.3.3 粉未按照GB8311规定执行。
6.3.4 水浸出物按照GB8305规定执行。
6.3.5 粗纤维按照GB8310规定执行。
6.4 卫生指标
按照GB/T5009.57规定执行
7、检验规则
按照GB/T14456第七章规定执行。
8、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8.1 产品包装标志按GB7718—1994规定执行。
8.2 产品包装按照GB/T14456第八章规定执行.
8.3 内包装材料按照 GB11680-1989规定执行。
8.4 产品运输包装按 SB/10037—1992规定执行。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信息反馈  |   友情链接  |   版权说明  |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