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遍布岛城大街小巷的‘崂山茶’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假冒伪劣!”读了本报近日有关“崂山茶”问题的系列报道后,昨日,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他所了解的“崂山茶”在生产、流通环节中存在的掺杂使假问题。对此,本报记者又进一步采访了多位崂山茶的经营者。据了解,目前,崂山茶在加工、批发、销售等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渠道造假的问题。 惊人数字:七成是假货
据这位人士介绍,经过调查之后,他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那就是岛城市场上的“崂山茶”,至少七成是假冒的!而青岛崂峰茗茶厂经理徐绍旭和青岛晓阳工贸公司总经理匡新,同样肯定了这一数字。
据市农业局果茶站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我市的崂山茶种植面积约在7000亩左右,投产的茶园约为4000亩,2003年,崂山茶的总产量约为220吨。而实际上,去年岛城市场上打着“崂山茶”牌子销售的茶叶约在800吨到1000吨。
内幕之一:源头上以假乱真
“我刚开始进入崂山茶经销这一行时,经常到王哥庄一带的产地去找货源。”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崂山茶的茶园多是由单户茶农组成,因此找货源需要一户户上门收购。懂行情的会要求茶农当场按订单采茶,不摸行情的就会收购被茶农自称为刚摘下的鲜叶子,这些鲜叶子究竟是不是崂山茶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他曾见过当地茶农一大早用租来的冷藏车从外面运来新鲜采摘的叶子,在自家茶园头上卸下后,当作自产货销售。
内幕之二:“神奇”的通用包装
“在李村茶叶批发市场,操作熟练的小贩可以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生产’出20斤包装精美的崂山茶。”徐绍旭说,他多次目睹了“崂山茶”的生产过程:先到包装店买回印刷精美的“崂山茶”包装盒,再到南方茶叶经销店装茶叶,然后用封口机封好包装袋后,放进包装盒就成了“崂山茶”。
昨天,记者在李村茶叶批发市场一家包装专卖店看到,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店内,货架和地上堆的包装盒不下50种,盒上印有“崂山茶”三个字的大约占80%。这些“神奇”的包装盒配套齐全、质量过硬。据知情者介绍,仅崂山茶的包装盒每年就有千万元的需求,其中济南一个印刷厂年销售就达到500万元,据了解,这些包装盒装进茶叶,贴上不干胶印制的厂名、电话,就能以“崂山茶”的身份进入市场。
内幕之三:“正规军”不敌“游击队”
“目前崂山茶市场上至少活跃着四支队伍的身影,一方是集产供销于一体以创品牌茶厂为己任的正规军,另一方是以皮包公司、地下作坊和游商浮贩为主力的游击队。”匡新表示,目前在一些市场上,“正规军”已经敌不过“游击队”。匡新介绍,按照5斤鲜叶产1斤干崂山茶以及商场进价加倍零售的惯例测算,商场零售价低于120元的散崂山茶基本都是假的。“游击队最大的优势是价格。”匡新认为,皮包公司包销小茶厂的产品,且租用或重新注册崂山茶品牌———只做销售不管供应、生产、售后等其他事宜,其经营模式很容易冲乱品牌厂家的市场。被匡新形象地比喻为“挂羊头卖狗肉”的地下作坊,确实进品牌厂家的崂山茶,但又不想卖———他们把进价200元的品牌崂山茶标价600元(甚至更高)以上,然后推销他们自产的“更正宗的崂山茶”。
建议:治理从“源头”开始
“如果从根本上取缔了崂山茶的通用包装印刷企业,就会给‘游击队’们以沉重打击。”青岛崂山云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修说,崂山茶属于大家公认的区域集体品牌,放任印刷厂随便印刷包装盒,就是对崂山茶品牌的严重伤害。
对印刷厂都是合法企业,且各种手续齐全的“辩护”,市委党校经济研究室的盛永安教授解释,群体商标是全社会的财富,利用非正当渠道盈利就是对社会财富的“剽窃”;就像印刷厂的设备、技术无论多优秀,都不能印刷人民币一样,崂山茶通用包装盒印刷一事,应该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全社会市场经济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崂山茶的治理整顿问题,政府主管部门确实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孙志修建议,崂山茶市场的治理规范应该靠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调节;政府的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替品牌企业维权,从源头上打击三无产品;二是引导茶农在施肥、除虫方面,严格按照绿色高效农业的标准执行;三是借鉴杭州治理龙井茶经验,推广原产地证明政策。
|